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

来源:测名打分总站 作者:电脑免费起名测名网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字体: ]
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内容摘要异读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本文从语言的演变、发展角度,论述了古汉语中某些字词异读的成因。其中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及古书注解相沿而致是主要原因
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

内容摘要  异读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本文从语言的演变、发展角度,论述了古汉语中某些字词异读的成因。其中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及古书注解相沿而致是主要原因,而“破读”所致也是重要原因。本文还对古汉语异读字的异读音,进行了分类,并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古汉语  异读字  分类
          *                  *                   *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现象有如下几种:
    1.通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读音不用。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常有这样的情形:本来有的字不用,却用另一个字来代替,造成读者的不同。如“信”字,其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
、“使者”等意思,读xìn。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不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但有时却假借为“伸展”、“伸张”的意思,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
   例: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隳(《孙子·九地》)
    又如“归”字,其本义是表示“返回”、“归还”、“女子出嫁”、“归附”等意思,读guī。
   例:执讯获chǒu@①,薄言还归。(《诗经·小雅·出车》)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但又假借为“馈”,即赠送的意思,读kuì。
   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2.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世要少得多,一个字往往要表示几个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某些字 “兼职”过多的现象。譬如“说”字,就兼任“解说”、“讲”、“言论”、“劝说”、“喜悦”等义项。当其表达“解说”、“讲”、“言论”等意思时,
读shuō。
   例: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墨子·公输》)当其表达“劝说”的意思时,读shuì

   例: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当其表达“喜悦”的意思时,通“悦”,读作yué。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为了避免一字兼职太多,后来才造了“悦”字,分担了“喜悦”的义项。
    再如“责”字,本为“债”字,读zhài。
   例: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当其在兼任“索取”、“要求”、“谴责”、“处罚”等义项时,则读zè。
   例: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聊斋志异·促织》)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后来,由于有了“债”字,就将该条义项区分出来。
    又如“贾”字,兼有“买卖”、“商人”、“价钱”、贾姓等义项。表示“买卖”、“商人”等意思时
,读gǔ。
   例: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左传·宣公十二年》)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表示“价钱”之义,读jià。
   例:有美玉于斯,韫@②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表示姓氏,读jiǎ。
    后来由于有了“价(jià@③)字,才分担了“价钱”这一义项。
    3.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射”在用于古代钟名时,读yì。
   例:噌@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kuǎn@⑤坎镗@⑥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苏轼《石钟山记》)
    在用作草名时,读yè。
   例: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荀子·劝学》)
    “房”在作古宫名时,读páng。
   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
    4.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读音也较为特殊。如“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则读作yuān。
   例: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
    “可汗”,是对古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呼,读kèhán。
   例: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氏”,汉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氏”读zhī。
   例:(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史记·大宛列传》)
    又如汉代对匈奴王后称“阏氏”,“氏”读zhī。
   例: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汉语某些字词异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这种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类:
    1.有的字词的不同含义,是用不同的读音来加以区分的。如“殷”字,在表示“众多”、“富裕”、“深厚”等意思时,读yīn。
   例:刘璋@⑩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
    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宗臣《报刘一丈书》)
当其表示“震动”的意思时,读作yìn。
   例:熊咆龙吟殷岩泉,lì@⑦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表示“赤黑色”时,则读Yān。
   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左传·成公二年》)
    再如“恶”字,在表示“罪过”、“凶恶”、“坏人”等意思时,读è。
   例: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
《论积贮疏》)
    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苞《狱中杂记》)
    当表示“讨厌”、“憎恨”等意思时,读wù。
   例: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黄宗羲《原君》)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
    而当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时,则读wù。
   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2.有的字词的不同词性,也是靠不同的读音来予以区分的。这里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名词改换为动词时所造成的不同读音。譬如:
    “王”字在充当名词时,表示“帝王”、“诸侯王”的意思,就读wáng。
   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而当其充当动词、表示“成就王业”、“旺盛”等意思时, 则读wàng。
   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
      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又如“度”字,在作名词、并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思时,读dù。
   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
   例: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其二是形容词改作动词、名词时造成的不同读音。如:
    “好”字,在充当形容词、并表示“美好”、“友好”等意思时,读hǎo。
   例: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诗经·郑风·叔于田》)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在充作动词,表示“喜好”的意思时,读hào。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如“臭”字,在充当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
   例:一薰@⑧,十年尚犹有臭。(《左传·僖公四年》)
    在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
   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记·大学》)
    其三是主动词改作被动词时造成的不同读音。如“见”字,在作主动词、且表示“看见”、“召见”等意思时,读jiàn。
   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在表示被动、作“引见”义,或作“显现”时,读xiàn。
   例: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马。(《左传·昭公二十年》)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无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于古汉语异读字的异读音,大抵来讲,有四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韵母相同,声母不相同。如“乘”字,在表示“驾”、“坐”、“趁”的意思时,读chéng。
   例:二子乘舟,汛汛其景。(《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而在代表“车辆”和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再如“亏”字,在表示“减少”、“毁坏”的意思时,读kuī。
   例:不亏不崩,不震不腾。(《诗经·鲁颂·bì@⑨宫》)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而当表示“差异”的意思时,同“诡”,读guǐ。
   例: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吕氏春秋·察今》)
    第二类是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读”字,在表示“诵读”的意思时,读dú。
   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
    而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之处)的意思时,则读dòu。
   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又如“泛”,在表示“漂浮”、“广泛”的意思时,读fàn。
   例:余感焉,以杜君之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而在表示“覆、翻”的意思时,读fěng。
   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贾谊《论积贮疏》)
    第三类是声调不同。如“创”字,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
   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类是声、韵母均不同。如“罢”字,在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
   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论语·子罕》)。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
    当表示“困疲”的意思,通“疲”,读作pí。
   例: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左传·昭公三年》)
    又如“女”字,在表示女性的意思时,读nǚ。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乐府诗集·木兰诗》)
    在表示“以女嫁人”的意思时,读nü。
   例: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万章下》)
    而在作人称代词时,则通“汝”,读作rǔ。
   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伐檀》)
    一些常见的异读字,因其流传的历史久远,而且有的已进入现代汉语的书面或口头语之中,有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许多工具书和古书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读音,因此应按传统的习惯去读。而那些较为少见的、也未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异读字,或者人民群众已改读为一般读音的字词,就应按照现在的习惯去读。我们今天不必耗费精力去研讨它的旧读音,以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山东费县的“费”,旧读为bì,现已改读为fèi;“叶公好龙”的叶,旧读为 shè,今一般读为yè。再如“暴露”的暴,传统的读音本应是pù,但现已约定俗成,读作bào,就不必固执旧读了。           (作者单位: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孟恩)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酉加鬼,为左右结构。
    @②原字为匚加卖,为半包围结构。
    @③原字为价的繁体字。
    @④原字为口加肱的右半部,为左右结构。
    @⑤原字为穴下加款,为上下结构。
    @⑥原字为革加搭的右半部,为左右结构。
    @⑦原字为忄加栗,为左右结构。
    @⑧原字为艹加犭加酉,为上下结构。
    @⑨原字为门内加必,为半包围结构?
    @⑩原字为门内加昔。
Tag:
评论列表
编号搜索: 搜